对话人:南美小白、郝经芳&王令杰
图片来源:郝经芳&王令杰
编辑:南美小白
展览现场
Q: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展览中大家所能看到的《星空,船尾座(Starfield, Puppis)》是我们星空(Star Field)系列的一个呈现。我们都知道,从自己的立足点,抬头向广袤的宇宙看过去,能够看到悬于头顶的一片星空。然而这里在美术馆的星空却是从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向下穿过地球,心里想着的在地球另外一端和我们遥遥相对的那个人,仰望宇宙所看到的“他的”星空。
《星空,船尾座(Starfield, Puppis)》
Q:本次展览中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是你一直使用的吗?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材料?
宇宙广袤无垠。以至于几乎任意一个尺度的物体或空间,都能找到另一个使其显得渺小的参照;如同我们的立足之处,既坚硬又脆弱。作品中使用的白色和黑色沙(Corundun)不同于一般可见的沙滩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物质。这种坚硬的物质属性赋予了它高反光的特征。然而这件作品其实非常脆弱,仅仅是将沙撒在地面而已。观众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踩进去,留下他的脚印。由于精心撒的沙子被严格控制在一个规矩的几何形状上,视觉上看上去是个非常坚硬稳定的的大体量作品。而实际上,就如同我们微小的生活现实在宇宙尺度下显得轻如鸿毛,这些细小的沙粒如同沙漠中的风沙,待展览完成之后也一样随风逝去。宇宙,以其自然规律,裹挟着无意识的物质不可避免地朝着高熵的方向扩散而去。然而,似乎作为智慧生命的我们,在自由、自我的意志下,能够在那么短暂而微不足道的时间里,降低一点点宇宙的熵值——比如以细碎零散的沙粒,构成一片闪烁的星空。(当然,在现实中会被人用扫把清理掉。)
Q:说说你的创作脉络。
我们的创作受我们经历中所接触的文化影响。我们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等等。印象中(当然印象不一定是确切的。我们大脑会私自篡改我们的记忆。这种篡改可以催发新想法的形成,于是并不强求与原作的准确一致。),在我们喜欢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那里,大致有这样一个描述:曾经远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上这么多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个点上。随后大爆炸发生了,原本紧密依靠的大家四散飘向远方。这个印象在我们脑中挥之不去。我们也有探讨人与人关系的其他“现实/社会类作品”。但是在宇宙这样的一个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探讨人与人之间细小微妙的连接,就像我们看到的不同样子不同时间的星空,都是同一个时空在不同时间切片上的样子。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与平常不同的,看待人与人、人和世界等等这些关系的一个新鲜又诗意的距离。
Q: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
最近在完善我们的一件老的作品系列——《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In an universe where everything moves at all)》。一个对技术要求特别复杂难度也高的作品系列。它在视觉呈现上绝对简单,但为了实现这个极致的“简单”,我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持续数年的时间在不停构建,完善作品的呈现(这里的“呈现”远超过常用的“视觉呈现”的概念范畴。而更是指,作品作为“物件”,作为一个个创作构思落实到物理世界的结果,如何在艺术构思之上获得恰如其分的物质性的构成)。它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极为扎实的“硬核作品”,没有花哨,没有取巧。其大大小小无数的零部件都需要我们自己设计、定制、开发。几十层颜料逐层干透,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只用来“成就”一个“点”:在一个黑色画面上,缓慢运动着的一个白色的点。如同一颗流星,如同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缓慢地躬身前行。
《星空》和《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将于我们在今年两月,法国梅斯 Galerie Octave Cowbell 的个展《 Champ d’étoile 》中同时展出。
艺术家介绍
郝经芳(1985 年,山东)& 王令杰(1984 年,上海)的探索成果可以被称为是 “让人兴奋的矛盾的组合”。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同时受西方艺术史的滋养;它们既是观念性的,又是富有感性的( 对象和过程);它们既具有自然神秘的美感,又有知识科学的复杂性…… 这种两极性,我们时常从源于阴阳符号的道教中发现,相对于一个双重系统来说,更像是一种二元的存在。 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建立在一种理性和精密构思的双重逻辑(un principe dialogique) 之上——来自于他们曾经的工科背景,同时他们的兴趣落于西方观念艺术——以及对世界感性地和诗意的观察——还和他们血液中的中国文化哲学以及对我们周围物体构成方式的理解和认知息息相关。(文 Hélène Doub)
近期主要展览包括:第十四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2017);滚动中的雪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18);山·水·江·湖,罗中立美术馆,重庆,中国(2018);云图,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法国(2018);法国华宇青年奖,华宇艺术中心,三亚,中国(2017);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2017);“The Second Nature”,HeK 电子艺术中心,巴塞尔,瑞士(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