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和記錄

九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WechatIMG161

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一个世纪以来,一江一河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成长,也见证了上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浦江两岸曾经厂房、码头、仓库林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有外滩是人们可以亲近浦江的地方,在其他的岸线段,人们听得到汽笛的鸣响却很难见到江水的波涛。2010年世博会开启了黄浦江岸线功能转型的序幕,也标志着上海的城市发展进入越来越注重城市品质建设的阶段,决心要用美好的空间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017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和沿线各单位持续不断的努力下,黄浦江两岸终于实现了45公里岸线贯通。这一公共空间建设的伟大壮举是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景观优美的活动空间,也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世界城市建设史增添了亮丽的乐章。2019年1月31日,市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批复了《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这几个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将黄浦江规划定位为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将苏州河沿岸规划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总结“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的既有成就,展望“一江一河”宏观战略的美好蓝图,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方向应运而生。本届空间艺术季将通过艺术植入空间的活动,邀请人们亲身感受滨江贯通这一公共空间作品;将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邀请人们共同探讨“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性的话题。主展主题由总策展人提案确定为“相遇”,意喻本届艺术季所呈现的人与人的相遇、水与岸的相遇、艺术与城市空间的相遇、历史与未来的相遇,将激发更多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相遇,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成为人们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李强书记指出,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成城市的客厅。客厅已造就,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邀请全世界人民与上海相遇。

杨浦滨江拥有15.5公里长的黄浦江岸线,以其丰富的工业建筑遗存,记载了上海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的城市发展历史,也承载了上海工人阶级投身建设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红色记忆。杨浦滨江南段岸线长度5.5公里(指杨树浦路以南、黄浦江岸线以北、秦皇岛轮渡码头以东,定海桥以西的区域),其沿线工业和仓储功能的退出,一举为上海城市中心提供了约1.8平方公里的城市转型发展用地,在《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中,杨浦滨江将规划建设为科技创新区,是上海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后最重要的转型发展区域之一。杨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杨浦滨江的发展模式创新,决定将杨浦区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及沿线历史建筑,提供参与合作举办本届空间艺术季,以艺术活力带动区域振兴。这一重要举措也有力促成了本届空间艺术季举办方式的重大突破,使空间艺术季首次从室内展走向室外空间,实现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本身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的愿景。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确定将以原上海船厂旧址地区(包括船坞和毛麻仓库)作为本届艺术季的主展展场和展馆,以杨浦区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从秦皇岛路至定海路)作为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延伸展场。主展将以“城市空间艺术”和“规划建筑”两个版块,演绎滨水空间的话题。主展总策展人由长期致力于艺术振兴区域经济实践的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担任。城市空间艺术版块,将以北川富朗先生为主,欣稚峰艺术机构负责人汪斌女士配合,邀请世界各国艺术家,结合杨浦滨江的历史底蕴、空间特点和未来展望,在地创作约20件公共艺术作品留存在5.5公里滨江空间中,成为滨江空间的艺术焦点。在船坞和毛麻仓库展区,也将在艺术季期间,结合“相遇”主题和建筑空间特点举办艺术展。于此同时,本届空间艺术季还将提供5个公共艺术品点位,向世界募集优秀作品,募集遴选出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制作永久留存于滨江空间内,让更多有志于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艺术家参与创作。有关资讯将通过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网站http://www.susas.com.cn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微信公众号发布。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担任。该版块将生动演绎国内外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理念,综合呈现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成就和未来展望,丰富本届空间艺术季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激发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引导形成对滨水空间发展目标的社会共识。阮昕教授具备丰富的建筑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系主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滨水空间”主题策展人。本届空间艺术季将由同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担任总建筑师,对艺术季重要作品船坞在展期内的再利用进行整体建筑设计,并会同参与设计和建设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各建筑师团队共同完成展场设计,打造艺术季的整体形象。章明教授及其原作工作室曾成功完成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一期示范段的设计。

九 2019

The Autumn

WechatIMG162

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期间,北京宝格丽酒店携手新主义NAISSANCE共同发起‘THE AUTUMN’主题艺术展,首次将北京宝格丽酒店内兼具意式典雅与当代气息的宝格丽套房和酒店花园呈现一场秋景入室的视觉盛宴和梦幻互动,为每一位宾客开启充满自然与艺术情致的秋之旅程。

新主义NAISSANCE介绍:新主义NAISSANCE成立于2015年,倡导新型艺术生活方式,我们致力于成为链接艺术和生活的桥梁!结合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将艺术美学传达给公众,并深入公共文化生活中,去改变公众生活环境的同时解决并复兴城市消极空间积极的有效性。新主义NAISSANCE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组织平台,其中集合了专业领域的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建筑设计、交互设计等扩领域人才,并通过公共艺术改造项目以及跨界转换的方式介入到各个空间,为公共生活提供无限的视觉体验与更新智慧,将新时代的文化回馈给人民大众。

策展人:张红雷
Curator: ZHANG HONGLEI

艺术家:任哲 | 董大为|刘韵菡|李天琦|郝经芳 & 王令杰|马灵丽|马秋莎|丁世伟|刘国强|刘亚&白洞
Artist : Ren zhe | Dong Dawei|Liu Yunhan| Li Tianqi| Jingfang HAO & LingjieWANG |Ma Lingli | Ma Qiusha |Ding Shiwei |Liu Guoqiang |Liu Ya & White Hole
项目发起:新主义NAISSANCE
展览时间:2019|10|10 - 2019|10 | 13
项目地点: 中国-北京宝格丽酒店(宝格丽套房1018)
Project location: China – beijjing

六 2019

绘之手

20190618230644

绘画是什么?英文中的drawing和painting在中西方的语境里是否有不一样的理解?绘画可以是立体的吗?绘画可以是动态的吗?……

绘画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在艺术历史的舞台上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艺术书写、涂鸦、剪纸、折纸或艺术家笔下那些粗犷和细腻的线条,对绘画形式的探讨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在当代艺术中,作为观念的表达,绘画更是一个具有无限形式的乐土,一个极其多样化的创作世界。

正如巴勃罗·毕加索所说:“显然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会画什么……但是当我们开始的时候,就会诞生一个故事,一个想法……就是这样”。

为从各种形式出发探讨绘画这一主题,唐妮诗画廊将展览《绘之手》作为长期展览项目,致力于展出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推动中外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并碰撞出新的火花。

自2007年以来,《绘之手》现已成为画廊的标志性展览,在此前五次活动的成功基础上,于这个夏天在其上海空间举办第六届《绘之手》群展,再次为参观者呈现海量艺术家们的作品,深入探讨绘画这一主题。展览将于下周六6月22日开幕,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此次群展汇集的众多艺术家包括(排名顺序按照艺术家姓氏首字母排列):

aaajiao,Jef Aerosol,冰娜,Bianca Argimon,Tarek Benaoum,让·夏尔·德·卡斯泰尔巴雅克,陈萧伊,杜晨艳,Guillaume Barborini,陈英杰,Ben Edmunds,龚辰宇,Cecile Guettier,郝经芳 & 王令杰,Jean-Samuel Halifi,Julia Haumont,黄晓亮,金峰,阿布杜尔·拉赫曼·卡塔纳尼,Kim Laughton, 李吉英,李洪波,刘水洋,留意,刘真辰,Ludo,马立华,马良,马文婷,毛冠帅,Taras Milosevic,Salomé Partouche,查尔斯·佩逖伦,Etienne Pottier,塞巴斯蒂安·普雷绍克斯,蒲英玮,激进文献,雷米·瑞夫,乔治·鲁斯,安德烈·萨耶瓦,沈凌昊,沈玮, Siu,Soco,宋兮,孙彦初,王欣,夏弢,项昊,杨伊扬,游迪文,于朕,张翀,赵宏,张可可。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 从Ludo到马良 -,每位艺术家都各自邀请了另一名艺术家参与其中。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不仅能发现丰富的图画语言,还能发掘随着“绘画”一词的多种解释而演变来的其他形式的作品,其中包括由线,深墨水,剪纸,折纸,书写等构成的作品,甚至是幽默呼应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绘画工具(如魔法屏幕)的雕塑作品。《绘之手》提供了一幅关于这一主题完整而饱满的画像,给予了艺术家演绎作品的完全自由。

在画廊的白色墙壁上,作品在充满活力和侵略性的呈现方式下,互相碰撞、互相补充。 在这个展览中,观者需要想象作品之间以及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尝试猜测谁是由谁邀请的…… 观者会不断地被意想不到的媒介所惊讶,或者被精致的铅笔线条所诱惑。绘画汇集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达方式,作品们也相互呼应。

六 2019

Transmergence #01

微信图片_20190606232958

Transmergence est un nouveau format d’exposition du FRAC Alsace, qui veut rendre visible la scène artistique régionale et transfrontalière tout en questionnant sa définition et ses frontières.

L’exposition Transmergence #01 rassemble cinq positions artistiques complémentaires qui explorent le concept de Terre en tant que système
complexe et matière ayant pris forme.

Motivé(e)s par des approches biographiques ou géographiques, les artistes abordent le sujet de manière conceptuelle, formelle et intuitive,
en partant de la matière.

Les œuvres interrogent, recherchent et transforment la matière. Par la geste artistique, la pierre, le sel, le papier, le safran, le pollen de lotus, la chlorophylle, la lumière et l’eau parviennent à une morphologie surprenante, une nouvelle matérialité plastique et visuelle, une forme et une formulation propres.

De choses simples d’apparence émergent des enregistrements et dialogues complexes.

Avec les artistes
Guillaume Barth
Jingfang Hao & Lingjie Wang
Jochen Kitzbihler
Maren Ruben
Capucine Vandebrouck

– – –

Transmergence bezeichnet ein neues Aussstellungsformat des FRAC Alsace,
welches die regionale, grenzübergreifende Kunstszene sichtbar machen möchte und zugleich ihre Definition und Grenzen hinterfragt.

Transmergence #01 versammelt fünf komplementäre künstlerische Positionen, die den Begriff der Erde als komplexes System, als Materie, die Form angenommen hat, untersuchen.

Meist biographisch- geographisch motiviert, vom Material ausgehend, nähern sie sich dem Thema konzeptuell, formal und intuitiv.
Die Werke befragen, erforschen, und transformieren.

Durch die künstlerische Geste finden Stein,Salz, Papier, Safran, Lotuspollen,
Chlorophyll, Licht und Wasser zu überraschender Morphologie, zu neuer plastischer und visueller Stofflichkeit, zu Form und Form-ulierung.

Es entstehen Aufzeichnungen und Dialoge des Komplexen im scheinbar Einfachen.

Mit :
Guillaume Barth
Jingfang Hao & Lingjie Wang
Jochen Kitzbihler
Maren Ruben
Capucine Vandebrouck

五 2019

漫游者之歌

20190607000424

漫游者之歌 | A White Space Odyssey

5.25 – 7.14, 2019

艺术家:高磊、高露迪、何翔宇、简策、郝经芳 & 王令杰、Christine Sun Kim、李燎、李姝睿、刘诗园、刘文涛、刘辛夷、钦君、石至莹、谭天、童文敏、Ignacio Uriarte、王强、王海洋、王拓、谢帆、杨健、翟倞、张子飘

策展人:沈宸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1911 年,希腊离散文学作家卡瓦菲斯以《伊萨卡》为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抒发对于故土的怀念与对漫漫人生的感慨。作为多重意义上的离散者,他远离当时的潮流,创造属于自己诗歌的独特精神世界。卡瓦菲斯在诗中提及的岛屿,正是 24 卷本史诗《奥德赛》(Odyssey)中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乡。于史诗中,奥德修斯历经 10 年海上历险回归伊萨卡,其名于古希腊语中意为“精神之路”。

时至今日,离散被赋予了更多崭新而复杂的现实涵义。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去中心化和由网络链接的世界里,离散亦可被视为一次自主的前往和自我意志的选择——正如在另一则以“奥德赛”为母题的经典文本《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困顿的海上归途转化为一次主动探究宇宙奥秘的征程。于这样的世界中,空白空间的 24 位艺术家,其出生、求学以及工作生活的地点也在漫长的道路中不断流转。而我们更在意的是,路途中的幸福、喜悦、迷茫、险阻,以及每每迎面而来的真实生活,曾给他们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创作带来怎样的变迁?

展览“漫游者之歌”(A White Space Odyssey)试图为空白空间 24 位艺术家的创作之旅进行一次“中途曝光”。通过选取贯穿于他们创作中的“线索性”作品,重返不断指向其各自艺术母题的精神家园。“线索性”作品并不一定是艺术家在过往的创作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却从某个角度彰显或印证着艺术家在命题、观念、方法上的个人化实践及探索。在作品的时间层面上,有的艺术家将展示早期的作品,意在探讨蕴藏其中的方法对后续实践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有的则选取了新近的创作,提示着艺术家在当下的重要转变,并对此前的工作加以回应。从作品的精神层面来看,有的艺术家向内进发,探索内部经验的意义;有的则积极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试图对激荡的现实加以回应——尽管在更多情况下,两者是缠绕在一起的。这些选择基于艺术家当下的工作及其阶段性状态进行,也都展现出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批判性思考以及身体力行的工作。

展览无意展现一种普遍化的经验,而是希望回到每位艺术家自身,去关照他们的成长与来路,追溯个体意志、思考、判断与选择的价值;并以这些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去织构交相辉映的星丛与通往未来彼岸的可能。

四 2019

获奖 Contemporary Talents, François Schneider 基金会

images

The call for applications for the 8 th edition was held from 1 st September to 1 st November 2018. The names of the 47 finalists of the competition chosen by 4 Expert Committees were announced in February 2019 and a booklet with 47 pre works -selected has just been published.

The final selection will take place on 4 April 2019 at the grand jury meeting in Wattwiller.
The selection of the winners will be announced on April 5 at 11 am at the François Schneider Foundation by Jean-Noël Jeanneney, President of the Grand Jury.

The 2019 grand jury, chaired by Jean-Noël Jeanneney , is composed of renowned personalities from the world of the arts:
Felizitas Diering (FRAC Alsace Director)
Alfred Pacquement (Heritage Curator, France)
Ernest Pignon Ernest (artist, France)
Fabrizio Plessi (artist , Italy)
Roland Wetzel (Director of the Tinguely Museum, Switzerland)

Meeting in Wattwiller on April 4th, the grand jury chose 7 artists of 4 nationalities as winners of the 8 th edition of the contest.
> Rachael Louise Bailey (United Kingdom) Global, 2018 . Sculpture, 3m in diameter.
> Guillaume Barth (France) The Second World, Elina, 2015. Video, 4mn41.
> Olivier Crouzel (France) 18 curtains, 2015. installation, 11,520 x 3,240 cm.
> Hao Jingfang and Wang Lingjie  (China – France) Over the rainbow, 2016. Installation, variable dimensions.
> Eva Nielsen (France)Zode IV , 2018. Painting, 200 x 180 cm.
> Capucine Vandebrouck (France) Puddle , 2017. Installation, variable dimensions.
> Wiktoria Wojciechowska (Poland – France) Short Flashes , 2013. Photography, 80 x 768 cm.

The works of the laureates will be presented in a collective exhibition at the Foundation’s art center and will be part of their collection. Over the years, a unique set of forty pieces has been created by the acquisition of the works of the laureates – drawings, paintings, sculptures, videos, photos or installations – illustrating the theme of water from different angles (scientific, political, ecological, philosophical, etc.) and testifying to the diversity of artistic practices of the 21st century.

微信图片_20190417042140

56604983_2332853380326226_7619775185767366656_o

ankara esc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