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和記錄

四 2019

Cosmos:2019

WEB_AFFICHE_EMG_COSMOS2019

Cosmos : 2019
/
Curator : Valerie Perrin
From 13th April till 20th July 2019

In the era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ars, how do contemporary artists view, appropriate, interrogate the cosmos? Has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ssibility of certain data, initiated new artistic practices, new fantasies, new “alien” encounter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the exhibition’s Cosmos: 2019 would like to ask.
With : Susan Hiller, Cécile Beau, Venzha Christ, Guillaume Bertrand, les Éditions à Mort, David Guez, Jingfang Hao & Lingjie Wang, Esther Hunziker, Marie Lienhard, Silvi Simon, RYBN.ORG.

During the 1960s at the time of the Cold War, Space was an issue of national prestige, power and rival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S.S.R. In reaction to the U.S.S.R. sending the first man into space (1961), the United States, sent the first man to the Moon. So, on July 20 1969, during the Apollo XI mission, man took his first step on the moon.
This historical event was broadcast globally, live via satellite, over television and radio, and reached an audience of more than 500 million people on this Blue Planet. A landmark event in media history, these images sparked a fertile imagination of space travel, confirming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of Stanley Kubrik’s film 2001 : A Space Odyssey, which had been released one year earlier. Where fiction anticipates reality…
Fifty years later, space became less about national conquest, more ab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ith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like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heir images inundate the Internet and are quite accessible to all.
In the era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ars, how do contemporary artists view, appropriate, interrogate the cosmos ? Has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ssibility of certain data, initiated new artistic practices, new fantasies, new “alien” encounter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the exhibition’s Cosmos: 2019 would like to ask.
Cosmos: 2019 is introduced by two codes: first, ‘Binary Stele’ by David Guez, which imprints the binary code of the iconic photo of man’s first steps on the moon onto material, thus retaining this image for eternity, second, an installation by Guillaume Bertrand, of the navigation software for the Apollo XI program, remembers Margaret Hamilton, the woman who created this software yet remained unknown for forty-seven years and because of whom, men were able to walk on the Moon.
The art works presented in the exhibition Cosmos: 2019 propose another journey in space: in the literal sense by experiencing flight with Logics of Gold by Marie Lienhard, and also by discovering the poetic and fictitious galaxies of Cécile Beau, solar and martian traces of Jinfang Hao and Lingjie Wang, Ester Hunziker and Silvi Simon. Cosmos: 2019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meet those who observed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 in the sky through the installation of Susan Hiller, the pop up book of Editions à Mort which gives a voice to ufologists. And, with the researches of Venzha Christ and RYBN.ORG to ask whether the cosmos might now be a new territory for intervention by artists.
Cosmos: 2019 towards another space conquest?
Opening on Saturday 13th October at 5 p.m in Espace multimédia Gantner

二 2019

COCOSMO

affiche cocosmo

Les recherches de Jingfang Hao et Lingjie Wang sont le fruit d’une « exaltante alliance des contraires ».

Leurs oeuvres puisent aux racines de la culture chinoise et sont nourries de références à l’histoire de l’art occidentale. A la fois
conceptuelles et sensuelles, objet et processus.

Cette bipolarité, que l’on retrouve dans le taoïsme mystique originel sous la forme du Yin et du Yang, est davantage une façon d’être au monde qu’un système.

Chacune de leurs oeuvres repose sur un dialogue entre une conception cartésienne et mathématique, héritée de leur formation d’ingénieurs et d’un intérêt pour l’art conceptuel occidental, et une vision sensuelle et poétique du monde et de la nature liée à leur culture chinoise et à leur connaissance de la matière qui compose les objets qui nous entourent.

一 2019

Q&A:如同一颗流星,如同我们自己

star-field-9-s

对话人:南美小白、郝经芳&王令杰
图片来源:郝经芳&王令杰
编辑:南美小白

展览现场

Q: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展览中大家所能看到的《星空,船尾座(Starfield, Puppis)》是我们星空(Star Field)系列的一个呈现。我们都知道,从自己的立足点,抬头向广袤的宇宙看过去,能够看到悬于头顶的一片星空。然而这里在美术馆的星空却是从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向下穿过地球,心里想着的在地球另外一端和我们遥遥相对的那个人,仰望宇宙所看到的“他的”星空。

《星空,船尾座(Starfield, Puppis)》

Q:本次展览中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是你一直使用的吗?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材料?
宇宙广袤无垠。以至于几乎任意一个尺度的物体或空间,都能找到另一个使其显得渺小的参照;如同我们的立足之处,既坚硬又脆弱。作品中使用的白色和黑色沙(Corundun)不同于一般可见的沙滩沙,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物质。这种坚硬的物质属性赋予了它高反光的特征。然而这件作品其实非常脆弱,仅仅是将沙撒在地面而已。观众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踩进去,留下他的脚印。由于精心撒的沙子被严格控制在一个规矩的几何形状上,视觉上看上去是个非常坚硬稳定的的大体量作品。而实际上,就如同我们微小的生活现实在宇宙尺度下显得轻如鸿毛,这些细小的沙粒如同沙漠中的风沙,待展览完成之后也一样随风逝去。宇宙,以其自然规律,裹挟着无意识的物质不可避免地朝着高熵的方向扩散而去。然而,似乎作为智慧生命的我们,在自由、自我的意志下,能够在那么短暂而微不足道的时间里,降低一点点宇宙的熵值——比如以细碎零散的沙粒,构成一片闪烁的星空。(当然,在现实中会被人用扫把清理掉。)

Q:说说你的创作脉络。

我们的创作受我们经历中所接触的文化影响。我们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等等。印象中(当然印象不一定是确切的。我们大脑会私自篡改我们的记忆。这种篡改可以催发新想法的形成,于是并不强求与原作的准确一致。),在我们喜欢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那里,大致有这样一个描述:曾经远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上这么多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一个点上。随后大爆炸发生了,原本紧密依靠的大家四散飘向远方。这个印象在我们脑中挥之不去。我们也有探讨人与人关系的其他“现实/社会类作品”。但是在宇宙这样的一个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探讨人与人之间细小微妙的连接,就像我们看到的不同样子不同时间的星空,都是同一个时空在不同时间切片上的样子。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与平常不同的,看待人与人、人和世界等等这些关系的一个新鲜又诗意的距离。

Q: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

最近在完善我们的一件老的作品系列——《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In an universe where everything moves at all)》。一个对技术要求特别复杂难度也高的作品系列。它在视觉呈现上绝对简单,但为了实现这个极致的“简单”,我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持续数年的时间在不停构建,完善作品的呈现(这里的“呈现”远超过常用的“视觉呈现”的概念范畴。而更是指,作品作为“物件”,作为一个个创作构思落实到物理世界的结果,如何在艺术构思之上获得恰如其分的物质性的构成)。它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极为扎实的“硬核作品”,没有花哨,没有取巧。其大大小小无数的零部件都需要我们自己设计、定制、开发。几十层颜料逐层干透,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只用来“成就”一个“点”:在一个黑色画面上,缓慢运动着的一个白色的点。如同一颗流星,如同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缓慢地躬身前行。
《星空》和《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将于我们在今年两月,法国梅斯 Galerie Octave Cowbell 的个展《 Champ d’étoile 》中同时展出。

艺术家介绍

郝经芳(1985 年,山东)& 王令杰(1984 年,上海)的探索成果可以被称为是 “让人兴奋的矛盾的组合”。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同时受西方艺术史的滋养;它们既是观念性的,又是富有感性的( 对象和过程);它们既具有自然神秘的美感,又有知识科学的复杂性…… 这种两极性,我们时常从源于阴阳符号的道教中发现,相对于一个双重系统来说,更像是一种二元的存在。 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建立在一种理性和精密构思的双重逻辑(un principe dialogique) 之上——来自于他们曾经的工科背景,同时他们的兴趣落于西方观念艺术——以及对世界感性地和诗意的观察——还和他们血液中的中国文化哲学以及对我们周围物体构成方式的理解和认知息息相关。(文 Hélène Doub)
近期主要展览包括:第十四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2017);滚动中的雪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18);山·水·江·湖,罗中立美术馆,重庆,中国(2018);云图,弗朗索瓦·施耐德基金会,法国(2018);法国华宇青年奖,华宇艺术中心,三亚,中国(2017);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2017);“The Second Nature”,HeK 电子艺术中心,巴塞尔,瑞士(2016)。

十二 2018

滚动中的雪球

滚雪球1

2018年12月15日下午三时,“滚动中的雪球·南京”将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李小山担任艺术总监,伊尼卡·顾蒙逊、秦俭担任学术顾问,陈瑞、李梅兰任策展人。展览将集中呈现五十二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素描、绘画、油画、摄影、装置、雕塑、表演和影像等综合媒介。

自 2010 年起,“滚动中的雪球”项目由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发起,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滚动中的雪球展将中外各界艺术家汇聚一堂,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曾开展研究,发表作品及展出。这种文化交流与合作大大丰富了各国艺术家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并帮助他们提炼艺术观点及重新定义他们在本土与艺术的关系。这种跨文化交流可谓是其思想的一部分,对他们在国内及国际的工作和联系大有裨益。

国际交流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是一种养分。艺术流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文化间的交流,是一门视角的艺术。古往今来,不同文化之间带着对彼此的预设和猜想相遇,通过对话和碰撞,不断检验、反思并调整自身旧有的视角与看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认识,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他者”的文化也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文化肌理,使我们在向外求索的同时也透过对方的视角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更为丰富的视角带来更为宽广的视野,也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图景中越发清晰自身的立足之本。

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来南京“滚雪球”!

九 2018

山 水 江 湖

IMG_9014

“‘山·水·江·湖’——新媒体艺术展”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由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和建筑设计师唐克扬策划。将于2018年9月27日9:00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并持续到10月25日。

“山·水·江·湖”是一个没有多“新”的“新媒体”展,它希望更具体地讨论“媒体艺术”的内涵,尝试在传统美术馆空间里,用不大的代价,并不十分“先锋”的姿态,实现让艺术作品“媒体化”的讨论。

策展人唐克扬并不将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看做严格的“展厅”,而是一种粗放的“环境”,判断参展艺术家是否意图运用(新)“媒体”创作的关键,在于他(她)是否关心展场、城市、地域乃至国度的“语境”,是否注意到作品和“环境”的关系。郝经芳&王令杰、史明汇、塔可、徐小鼎、杨泳梁、郑达、张克纯、张翔、张增增、王天甲等参展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在抽象和具体两个向度上勾勒出艺术的本地“风景”——“风景”是地方文化的直观的或间接的体现。它也将和我们选择的戏剧性的美术馆空间,乃至美术馆内的其它展览和展品发生这样那样的、微妙的互动。

传统上,这里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摄影作品,雕塑,或者空间装置,它们不一定是“新”媒体,而是提供了“新”的艺术观察的视角,都和展览的语境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但是又是不尽相同的联系,各自有别的方法。这种“语境”上的联系可以是技术手段上的,比如不同的感官手段,突破了“视觉”艺术的限定;可以是意义上的,有的属于“环境”,“默默不语”,有的算作“主体”,“大声说话”;最终,它们都要和美术馆的空间发生关系,即使那些最传统式样的“画框式”艺术,也至少再现(represent)了美术馆外的本地的文化和现实,并且在这种“翻译”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眼光和立场。

这些作品,看得见的,不那么看得见的,使观众不仅仅注目于孤立的作品,而是察觉到美术馆内外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直至把视线投向美术馆空间不能容纳的本地的“风景”。展览将会把四川美院罗中立美术馆有趣的4号厅等转变成一个立体的“媒体空间”,并使这种空间的影响向外辐射。

 

前言

山水未必是美学家常说的抽象的“山水”,

江湖也不仅仅是一地鸡毛的“江湖”。

在重庆这两个词都是具体的:首先,这座城市素以“一山两水”而形成的地理格局而知名,“山水”地形构造的奇观,塑造了重庆独特的日常生活面貌。与此同时,“江湖”又是重庆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由袍哥文化演绎来的戏剧性的社会关系和地方风俗。两个词共同勾勒出了地方人情的“构造”和“起伏”,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景观社会更隐秘的“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它让重庆在显得非常“后现代”的时髦的同时,实则又极其“前现代”的丰满。

相对于重庆的日常和具体,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所讨论的“新媒体”,往往显得抽象,费解,缺乏语境。“新媒体”所针对的“旧媒体”是什么?或者,对于艺术家所熟悉的媒材(绘画工具,雕塑材料),“媒体”的概念意味着怎样的差异?带来怎样的冲击?“新媒体”如何侵入美术馆空间(在当代美术馆空间的定义也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和不稳定),用传统美术馆所不太习惯的方式,和传统艺术家的作品肩并肩地放在一起?

我预测,在上述重庆的语境中,新媒体会显得格外的“新”,就像重庆人的问候语的字面意思和它的实际含义并不一样,它会诉诸于内容和形式间的差异性,在透露出强烈的反讽的同时,又消解了反讽本身。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的美术学院迎接了好几拨不同的观念的洗礼,面临着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同西方不一样,由于脚下的土地、眼前的风景和头顶的天空的共同作用,它所吸收的能量不是充溢在外,而是往往向内推积,或者互相影响,显示出复杂的多样性和“自言自语”的特征。

受到这种局面的启发,“山·水·江·湖”想把最形而上学的和最日常的联系在一起,赋予诗意的东西以物质化的形体,为时代前列的文化做具体而微的注脚。它希望是一个“跨文类”但是又同时高度情境化(transtextural and contextual)的展览,既有“典型”的新媒体(运用计算、灯光、声音、机械装置的)艺术家,又包括传统上不被定义为新媒体艺术家的参与者,既有直观的针对重庆地方景观的再现性艺术,又包括理论化的装置与模型。它应该是一次严肃的对话,尽管谈论者往往使用着对方不能理解的语言。

策展人并不将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看做严格的“展厅”,而是一种粗放的“环境”,判断参展艺术家是否意图运用(新)“媒体”创作的关键,在于他(她)是否关心展场、城市、地域乃至国度的“语境”,是否注意到作品和“环境”的关系。参展作品希望在抽象和具体两个向度上勾勒出艺术的本地“风景”——“风景”是地方文化的直观的或间接的体现。它也将和我们选择的戏剧性的美术馆空间,乃至美术馆内的其它展览和展品发生这样那样的、微妙的互动。

策展人——唐克扬

九 2018

自然至上|对话郝经芳 & 王令杰(下)

列印

本期唐妮诗画廊继续对话艺术家组合郝经芳 & 王令杰。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Danysz gallery and the duo artists Jingfang Hao & Lingjie Wang continues.

Meng YU – Danysz gallery

二位是工程学出身,后来为什么会选择艺术?

You both studied engineering, why did you choose art later?

郝经芳 & 王令杰 Jingfang Hao & Lingjie Wang

工业设计背景使我们能够预测观众如何看待我们的作品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感官的输入来协调感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观众的反应。但即使我们的作品有时被视为有技术意义的,我们仍然认为它们的目的仍然是概念性的。换句话说,技术手段引导着感官为我们提供了通向我们感知的途径,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们引导我们走向何方。

The engineering study makes us be able to technically coordinate perception base on different sensory inputs. That helps us to predict how the views would perceive our works. Even, our works are sometimes considered technically meaningful, we still belive that they are conceptual. In other words, through technic, the sense gives us the paths to our perception, but what interests us the most is where they are leading us to.

在视觉层面上,彩虹只是一些彩色的弧形。我们看到的这些颜色和形状只有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个概念时才会有意义。比如在无人区的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彩虹之所以成为彩虹,就是在人们视觉所见之后被感知,被心灵所理解。

Visually, the rainbows are just some coloful arcs. But these colors and shapes we see become meaningful only when they form a concept in our mind. A rainbow appearing in the sky of a no deserted land is just a phenomenon. A rainbow is only a rainbow after it was seen and understood by our mind.

Fiona CHEN – Danysz gallery

在创作生涯中,有什么其它有趣的作品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Do you have any other particular piece to introduce to us?

郝 & 王 Hao & Wang

与火烧云同样性质的颜料,我们用在了另一系列作品 ——《在万物运动的宇宙中画一条直线》上。它是在一个深色背景上,一个拖着尾巴的点,像一颗流星一样,极其缓慢地在天幕划过。通常观众一旦发现一个小点在慢慢运动,视线基本就舍不得离开它了。许多人在惊叹之余询问我们在技术上如何做到的。而我们也会问,大家在美丽的晚上,看到夜幕上一颗流星划过,也会问如何制作的么?

The same paint we used to make clouds, we applied it in another work Draw a Straight Line in a Universe Where Everything moves at All. It is on a dark background, a dot like a shooting star, slowly moving on the sky. Once people spot it, they usually can’t take their eyes off it. Being amazed by this artwork, many asked us how we made it. And we always ask as well, in a lovely evening, when we see a meteor flying through the sky, will or should we ask how it is made?

Meng

此次展览让观看者们欣赏到云、彩虹、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观,我发现二位的艺术作品通常与自然相关,这是你们的创作理念吗?

The exhibition allows viewers to appreciate our nature, such as clouds, rainbows, lakes and deserts. I found that your artworks are usual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Is this your main concept?

郝 & 王 Hao & Wang

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复合的。从他/她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可以窥视他/她对于社会、政治、乃至人生的态度。

One’s philosophy is complicated. From his/her attitude towards nature, you can also peep into his/her attitude towards society, politics, and somehow life.

Fiona

相信你们的作品能为每一位观看者碰撞出视觉和心灵的火花,之后有什么创作方向可以给我们透露的吗?

I believe that your work can make some visual and spiritual sparks for every viewer. Any preview you could share with us regarding future works?

郝 & 王 Hao & Wang

谢谢。我们同时作为艺术家和自己作品的第一观众,也很期待我们下一件能够打动我们的作品。近期我们在上海的青当代艺术空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和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都有展览正在进行。

Thank you. We are both artists and the first audience of our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also looking forward to the next work which can touch us. Recently, we have some exhibitions in Qing Art Space in Shanghai, AMUNA in Nanjing and Art Museum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in Chongqing.

ankara escort